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2018年,山西被确定为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是全国5个试点中唯一一个中西部省份。
自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省连续4年将标准化改革列入山西重点改革任务清单。全省主导和参与制定了石墨烯、日化、纳米技术等10项国际标准,虹膜识别设备、人脸图像数据等149项国家标准,在全国率先发布《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智能煤矿建设规范》《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等631项地方标准,内容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5个增加至43个,增幅全国第一。
“山西的标准化综合改革形成了山西的动力、山西的氛围、山西的速度和山西的路径。同时,还建立了包括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政府服务等方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8个标准体系,这些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志强表示。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则表示,山西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试点改革中的山西经验、山西模式,可以复制推广到中西部其他省份,来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崛起。
为山西转型发展注入标准之能
“我们实验室的温度、湿度、风速都是可控的,模拟的是冬季从室外进入室内的一个升温环境。我们想通过实验研究来确定一下人从冷环境到舒适环境所能接受的最慢速度是多少,是3分钟、5分钟、10分钟还是15分钟,从而为空调产品的速热程序设定提供相关依据。像电暖风浴霸的实验以及2022年冬奥会运动员的服装保暖性实验都是在我们实验室完成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热环境实验员栗玮介绍说,这里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热环境实验室,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空调速热的实验。如今,投放到市场上的空调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舒适的人体需求?评价的标准就在这里。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开展人类工效学标准化研究的机构,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标准化科研机构。该院创新性地增设用户体验标准,填补了国内对人体热舒适体验评价的空白,并在基础通用、管理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近2000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9项。
2020年10月14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该研究中心将依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优势,聚焦山西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推动标准化战略研究、重要标准创制、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为山西实现从资源大省向科技强省、经济强省的转型发展注入标准之能。
李爱仙表示:“成立中标院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是希望有效对接山西转型升级的需要,高效、务实解决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需要。中标院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智库,也希望能主动融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在地方的转化应用和深度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相互促进的深度合作。”
为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标准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2020年7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纳米制造-关键控制特性-第6-13部分:石墨烯粉体-含氧官能团含量:Boehm滴定法》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在石墨烯领域主导制定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也是国际石墨烯领域发布的第三个标准。
“完美的石墨烯,是由单纯的碳原子组成,但其在制备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含氧官能团。而这些含氧官能团的种类与含量,将会影响到石墨烯的性能,比如润湿性、导电性、反应活性,从而影响到下游应用领域。Boehm滴定法,就是测定官能团的唯一方法。”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助理研究员黄显虹介绍。
“这个标准是一个检测方法的标准。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可以提高石墨烯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和上下游之间的对标,对产业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葛广路表示,我们国家来主导这项国际标准的话,那里面的技术内容就会反映我们产业的实际情况,这样我们在采用国际标准的时候,就不会付出高昂的成本。
葛广路认为,在国际电工委员会纳电子标委会IEC/TC113里面,石墨烯的标准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这次我们能够迅速地组织队伍,开展大量的比对实验,优化测试流程,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纳米科技领域,不光是基础研究和论文发表走在了国际前列,在国际标准方面也是毫不逊色的。接下来我们还有一批提案会陆续进入投票的环节,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理化测试的标准体系,从而提高石墨烯行业的整体水平。
“制定石墨烯这个国际标准对山西而言是突破性的,抓住了标准这样一个主导权、话语权,把握住了石墨烯领域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命脉,因此对助推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石墨烯领域方面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李志强说。
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纵观德国制造业的百年路,标准化为德国保持竞争优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流水线生产的“工业2.0”时期和高度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期,德国出台了大量的DIN,也就是德国标准化协会制定的标准,类似中国国家标准GB。这大大促进了工业产品批量化和高品质生产。
在德国,90%的标准设计都以国际通用为目的,只有不到5%的标准,仅适用于德国市场。德国标准化协会已经推出的3万多项标准中,每10个标准里,就有9个成为欧盟标准,有2个成为国际标准,在所有国家标准机构中排名第一。
如今在德国,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生产“工业4.0”框架下,数字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依然是核心之一。
“德国工业标准化体系有100多年的历史,大约有3.5万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支持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化工作,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每一个公民和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参与到标准化的修订和标准化申请中。”德国工商协会行业认证专家弗兰克·卡伊弗介绍,标准化对于经济与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德国每年约有2000万欧元用于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最直接的是给企业带来利润,每年都有增长,企业也能更好地完善行业统一标准。总之,他认为标准化无论在当今社会还是未来发展中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借鉴德国经验,山西将如何构建新型标准体系?
李爱仙认为,应该抓住先导时机,针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制定标准,开展创制标准的标准化路径研究,针对不同的新兴产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化实施路径。对于山西的一些优势产业,比如说旱作农业、药茶等等,应主动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创制国际标准,把本地的优势产业及时推向全国,推向全球。
“围绕转型发展蹚新路,一定要注重把标准化改革与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紧密结合,减少一般性的标准制修订,增加中高端标准的供给,特别是围绕山西聚焦‘六新’定标准,聚焦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深化标准化改革,形成山西经验、山西模式,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李志强建议。
来源:山西日报